一名34歲男子臉色蠟黃,以為肝出問題,不料檢查後發現竟是胰臟癌。醫師表示,一旦胰臟頭部出現腫瘤,壓迫總膽管,容易併發黃疸。



北市聯醫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林聰蓉昨(11)日指出,該男子原是電子大廠工程師,2年前因壓力大而辭職,在家接案。近兩周小便顏色變深如紅茶色,且家人發現他臉色變黃。病人並自覺疲勞,胃口不好,體重減輕,2個月竟瘦了8公斤。


醫師表示,進一步檢查發現,男子的胰臟頭部有一顆腫瘤壓迫總膽管下端造成膽汁無法排出而併發黃疸,病人接受手術切除腫瘤與周邊器官,病理報告確認為胰臟癌,病人術後再接受輔助性放射與化學治療。目前仍持續治療中。


林聰蓉表示,胰臟癌病人很少低於45歲,該男子不到35歲,雖2天抽一包菸,但無癌症家族病史,推測為偶發個案,可能有基因、體質因素。


醫師解釋,黃疸原因包含溶血疾病急性肝炎肝硬化結石腫瘤造成的膽管阻塞,需鑑別診斷。如果胰臟癌並非長在頭部,而在體部或後部,通常不至於壓迫到總膽管,便不會出現黃疸。


「胰臟癌不像肝癌有非常顯著危險誘發因子,預防上較困難。」林聰蓉表示,胰臟癌初期不一定有明顯症狀,待發現後僅15~20%患者可手術治療,術後5年存活率不到2成。


林醫師解釋,肝癌很大一部分由長期未控制的病毒性肝炎所誘發,是很顯著的危險因子,相對來說有更明確的預防方式,胰臟癌欠缺明確而廣為人知的誘發因子。


醫師進一步指出,目前認為抽菸、肥胖與慢性胰臟炎等提高胰臟癌風險,其中只有1成的病人有家族史。胰臟癌常見的症狀包括體重減輕食慾不良上腹痛黃疸茶色尿等。少見症狀有噁心反胃背痛腹瀉等,但早期通常沒有症狀。


醫師表示,胰臟癌第一線診斷方法是腹部超音波,進一步檢查是電腦斷層磁振造影。若已無法開刀的病例,則需穿刺來確診。手術切除是可能根除胰臟癌的治療方法,需同時搭配化療,即便如此,5年存活率仍不高,約不到2成。若已無法開刀,單純放射或化學治療只是緩和性治療,無法根治。


診斷上超音波雖方便,但胰臟在胃的後方,超音波也不一定能清楚看到初期的腫瘤,至於抽血驗生物標記,其敏感度與特異性皆有限,不足以單獨用於判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iegfriedher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