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出現有外殼、硬質組織的生物之前,埃迪卡拉紀的內涵在於從原生動物( 單細胞生物,變形蟲、鞭毛蟲等)演變成後生動物(多細胞生物)的開始。但這些生物仍然無外殼、無脊椎、軟形。


比起寒武紀大爆發幾乎現今所有的38個動物門都出現,埃迪卡拉紀只有3個門 : 腔腸動物門、節肢動物門、環節動物門。


埃迪卡拉紀的化石比較著名出現在澳洲南部及俄羅斯聯邦的烏克蘭、白海(大陸好像也有,請看黃博士的相關文章),此塊化石即來自烏克蘭的尼米亞似海葵,算是比較容易買到的埃迪卡拉紀化石。


13-8




西元1946年左右,在澳州埃迪卡拉一帶的山丘上,發現許多化石,稱為「埃迪卡拉生物群」。這群生物生存於距今約六億年前維德時代,是多細胞生物展開爆炸性演化之前的生物。與牠們之後出現的生物完全不同,埃迪卡拉生物群完全沒有骨骼和殼等硬組織,只有柔軟的肉體,和氣墊一樣的構造。大部份呈扁平狀態,也有體長達一公尺的。據推測牠們原來是居住在淺海的沙底


 


古生物學家認為埃迪卡拉生物群不屬於現存任何生物群。歸類於與動物、植物同等級的分類階層,而稱之為維德生物界。埃迪卡拉生物群沒有硬體組織,故推測當時沒有捕食者存在。在這些化石中,也沒有一個生前受傷的例子。這些生物在當時沒有被其他動物捕食,牠們在海底過著和平的日子。美國的馬克梅納明以伊甸園來比喻,稱之為「埃迪卡拉樂園」。


 


  在進入寒武紀之前,埃迪卡拉生物群的化石就幾乎都消失了。這大概是因為當時進入堆積物中的動物屍體增加,攪亂了海底,使得生物的屍體無法再以化石的型態遺留下來。而進入寒武紀後,許多具備捕食能力的多細胞動物出現了,這些沒有行動能力的生物,開始受到威脅,甚至淪為食物,推測埃迪卡拉樂園就是這樣毀滅的。(牛頓雜誌165期)








1 - Nemiana simplex 尼米亞似海葵


2 - Vendia sokolovi  文德蟲


3 - Cyctomedusa plan


 4 - Dickinsonia costata  迪金索尼亞蟲


5 - Hiemalora stellaris


6 - Kimberella quadrata 金倍拉蟲


7 -  Ediacaria flindersi


8 -  Charnia masoni


9 - Charniodiscus oppositus 查恩盤蟲


10Vendotaenia sp.


11 - Spriggina floundersi 斯普里格水母


12 - Tribrachidium heraldicum 三腕蟲 



網路上通常會找到二種復原圖,復原型態蠻不一樣的,這是其中一種。這種復原之後比較像水母,上下都有傘狀的身體,被地層壓扁後就呈圓盤狀,但這種假設現在比較不被接受,可能是較早期的看法。




另一種復原圖,圓胖的身軀埋在沙土中,上有觸手,這種看法現在比較被廣泛接受。


 


Nemiana sp.在化石上呈現的是一個又一個圓圈,讓人看了不明就理,因此二十世紀初被發現時,科學家以為它是雨滴的印痕。到了後來,又有人認為它是氣泡的印模,但當時也有人認為牠是一種水母。二十世紀中期,又有人認為它其實是生痕化石,一直到六、七十年代,多數的古生物學家才認為它是後生動物的化石,也就是一種多細胞生物。

Nemiana sp.是元古宙晚期常見的化石,各地埃迪卡拉紀的地層都有發現。由上而下俯視呈現圓盤狀,為群居動物,有時漫延好幾公尺。有些科學家依其圓盤的形狀大小,將牠們分成好幾個屬。牠們有圓胖的身軀,身體大部分掩埋在沙土中,不會移動,上有洞口以便觸手伸出攝取食物,一旦受到干擾時,便將觸鬚收進身體,於海底表面留下一個圓形孔穴,為群居性生物。外觀很像現今的海葵。









早寒武紀大爆發年代約540幾百萬年前,埃迪卡拉紀約600百萬年前,所以565比較是埃迪卡拉紀的晚期。




參考資料:古生物之家埃迪卡拉紀化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iegfriedher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