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湯有學問,技巧很講究,才能吃出健康。下面為你介紹最簡單的6個煲湯小技巧。
湯肉類應先以冷水浸泡後氽燙
買回來的肉,切適當大小放入盆中,置於水槽中以流動的水沖洗,除了可以去除血水外,還有去腥、去雜質、讓肉鬆軟的作用,沖淨之後應浸泡約1小時。之後入沸水中氽燙,更可去除殘留的血水和異味,也能消除部分脂肪,避免湯過於油膩。
湯藥材需沖洗
中藥材的製作,多會經過乾燥、曝曬與儲存,可能會蒙上一些灰塵與雜質。使用前,最好以冷水稍微沖洗一下,但千萬不可沖洗過久,以免流失藥材中的水溶性成分。此外,中藥材一次不要買太多,免得用不完,放久後發黴走味。
怎樣加水有學問
這可是煲湯的關鍵。研究發現,原料與水分別按1︰1、1︰1.5、1︰2等不同的比例煲湯,湯的色澤、香氣、味道大有不同,結果以1︰1.5時最佳。對湯的營養成分進行測定,此時湯中氨態氮(該成分可代表氨基酸)的含量也最高,甚至高於用水較少時。這是因為水的加入量過少,原料不能被完全浸沒,影響了湯中營養成分的濃度。隨著加水量的增加,湯中氨態氮被稀釋後濃度會有所下降。但是,湯中鈣、鐵的含量以原料與水1:1的比例時為最高。
細火慢燉,但也不宜過久
煲湯雖然需要長時間以慢火熬煮,但並不是時間越長越好,大多數湯品以1~2小時為宜,肉類則以2~3小時為最能熬煮出新鮮風味。若使用葉菜類為主,就更不宜煮太久。
火候大小是關鍵
通常先以大火,以一定的高溫燉煮,尤其是有骨髓的肉類食材時,應先用大火將血水、浮沫逼出,以免湯汁混濁。待沸騰後,需要調至接近爐心的小火,慢慢熬煮,記住不要火力忽大忽小,這樣易使食材黏鍋,破壞湯品的美味。
調味增美味
如果喜歡清爽喝原味,可不加調味,若想調味的話,建議起鍋前加些鹽提味。過早放鹽會使肉中所含的水分釋出,並加快蛋白質的凝固,影響湯的鮮味。若是喜歡重口味,亦可加上雞精或是香菇精。如果煮魚,則可以酌量加薑片或米酒去腥。
搭配要適宜
許多食物已有固定的搭配樣式,使營養素起到互補作用,即餐桌上的黃金搭配。如海帶燉肉湯,酸性食品肉與鹼性食品海帶起到組合效應,這在日本的長壽地區是很風行的長壽食品。為使湯的口味純正,一般不用多種動物食品同煨。
注意調味用料投放順序,特別注意熬湯時不宜先放鹽。因鹽會使原料中水分排出,蛋白質凝固,鮮味不足。通常60℃~80℃溫度易引起部分維生素破壞,而煲湯使食物溫度長時間維持在85℃~100℃。故在湯中加蔬菜應隨放隨吃,以減少維生素C破壞。湯中適量放入麻油、胡椒、薑、蔥、蒜等調味品,使其別具特色,但注意用量不宜太多,以免影響湯的原味。
喝湯時間有講究
“飯前喝湯,苗條健康”;“飯後喝湯,越喝越胖”,這有一定的道理。吃飯前,先喝湯,等於給胃腸加潤滑劑,中途不時喝點湯水,有助食物稀釋和攪拌,有益於胃腸對食物的吸收和消化。同時,吃飯前先喝湯,讓胃部分充盈,可減少主食的攝入,避免過多攝入能量。而飯後喝湯,容易引起營養過剩。
煲湯時間越長越沒營養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煲湯時間越長,湯就越有營養”。對此,他們選擇了蹄膀煲、土雞煲、老鴨煲,通過偵測發現:蹄膀的蛋白質和脂肪含量在加熱1小時後明顯增高,之後逐漸降低;土雞肉的蛋白質和脂肪含量在加熱0.5小時後逐漸升高,蛋白質加熱 1.5小時,脂肪加熱0.75小時可達到最大值;鴨肉的蛋白質在加熱1小時後含量基本不變,脂肪含量在加熱45分鐘時升至最高值。長時間煲湯並沒像人們所期望的那樣使這三種湯中的營養有所增高。尤其是土雞煲和老鴨煲,煲湯時間越長,蛋白質含量越低。
專家提醒
長時間加熱會破壞煲湯類菜餚中的維生素;加熱1~1.5小時,可獲得比較理想的三種煲湯的營養峰值,此時的能耗和營養價值比例較佳。
要使喝湯真正起到強身健體、防病治病的作用,在湯的製作和飲用時有一定的科學原則要遵循,否則就可能出現誤差。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