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陳珮雯       審稿專家︱台大醫學院小兒科教授江伯倫        出處:親子天下

 

孩子不生病好嗎?人躲不過病毒、細菌的侵襲,重要的是,如何幫孩子加重裝備,身體好到不怕病來襲。
《親子天下》遍訪中西醫專家,提出實用的健康做法,幫助孩子輕鬆打敗病菌。

養出不怕生病的小孩

新流感、腸病毒、超級細菌……,這些不時躍上頭條新聞的傳染病衝擊著現代爸媽,增添養兒育女的焦慮。
擁有二十年臨床經驗的小兒科醫師周怡宏強調,台灣的父母似乎尤其辛苦。因為根據長庚兒童醫院的統計,台灣六歲以下的孩子,一年約感冒十~十二次,而美國則是四~六次。

為什麼台灣的孩子較容易生病?醫界提出了兩項推測:一是「衛生假說」,爸媽過於重視環境衛生,孩子幼時不在地上爬,整天抱手上。馬偕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資深主治醫師徐世達表示,活在高度衛生、低病原體的環境中,孩子在免疫力發育的重要時期,沒有辦法獲得適當的刺激,日後接觸到一丁點的細菌、病毒即容易感染。二是台灣地狹人稠,加上保姆、托育環境收托的孩子大部分不只一位,周怡宏認為,台灣孩子彼此間的感染很難避免。

免疫力四大支柱
既然躲不過病毒、細菌的侵襲,醫生們建議爸媽,平日即要協助孩子訓練免疫力,才能在疾病來時動員免疫大軍,抵抗疾病,避免小病成大病。而要養出不怕生病的小孩,營養、運動、睡眠、情緒是免疫力的四大支柱

 

支柱一:營養
先請爸媽做個小測驗:
寶寶四、五個月大時,假設第一口副食品是餵食蘋果泥,五口蘋果泥中,有兩口是不酸不甜,有兩口是甜的,有一口是酸的,請問蘋果對這個孩子而言,是好吃還是不好吃?
進行十多年小兒營養門診的周怡宏,常以這個測驗對爸媽說明「孩童早期飲食經驗」的重要。在五次的蘋果泥經驗中,孩子只感受到兩次的甜蘋果,三次卻是不好的經驗,三壞比兩好的結果,孩子的腦袋對蘋果下了一個判斷:「我不應該把蘋果當成甜的水果,它是不好吃的食物。」
周怡宏認為,營養其實最容易做,卻最困擾爸媽,原因就在於父母對營養的教養態度。想讓親子餐桌的氣氛愉快,孩子早期的飲食經驗是關鍵。他建議父母,從孩子的第一口副食品就要有「神農嚐百草」的精神,親嚐要放進寶寶嘴巴的食物,並確保它們的味道是美味的。
如果你已經錯過了神農期的育兒階段,那麼依照周怡宏提出的下列方法,仍有機會養出不偏食、飲食健康的孩子。

1. 調味料很重要:沒有味道的食物通過孩子的舌頭時,小傢伙舌頭上的上百個味蕾會抗議:
「怎麼搞的,為什麼食物沒味道?那我還要繼續吃嗎?」 孩子不是單純給他營養的食物,他就會乖乖吞下肚,還要通過味蕾的考驗。因此不論是寶寶時期的副食品,或是幼兒期的食物,想讓孩子享受食物,都需要調味料的幫忙。
爸媽可以善用辛香料,如咖哩、椰漿、茴香、南薑,這些香料多是植物來源,在一般超市也容易取得。而幫孩子添加調味料的原則是大人用量的一半以下。

2. 應付偏食的孩子,調整食物的相對比例:孩子只愛滷肉飯,一碗飯下肚就吃不下其他食物,怎麼辦?這時候爸媽要做的,不是禁止孩子吃滷肉飯,而是漸進式的替換食物。將孩子偏愛的特定食物先減少四分之一,少掉的部分就換成其他食物。至於新加入的食物,父母最好費點心烹調,讓孩子的味蕾感受到這新的食物比原本的更好吃。

3. 帶著孩子來一趟食物之旅:如果孩子非常抗拒某一種食物,就帶他從源頭開始,找到食物生長之處。讓孩子看到食物如何成長、採收,再帶他到市場採買,甚至也邀請孩子參與烹調過程,再讓他端著那盤食物上桌。周怡宏的經驗,這樣的食物實做,通常可以降低孩子對特定食物的排斥感。

 

支柱二:運動
運動有助免疫力!美國知名保健媒體《預防》(Prevention)雜誌報導,研究指出每天運動三○~四五分鐘,每週五天,持續十二週後,免疫細胞數目會增加,抵抗力也相對增加。周怡宏強調,免疫細胞會老化凋亡,需要靠規律運動及適度的休息以新陳代謝,健全免疫功能。

帶孩子運動,專家提醒三個原則:

1. 運動要有效,首重規律的習慣:周怡宏表示,研究證明,有規律運動習慣的孩子,白血球的動員、吞噬及殺菌能力明顯增強。
例如,每天健走三十分鐘就是很好的運動。運動要達到促進健康的效果,一定要每天、持續的進行。《運動健身的科學原理》一書提及,運動是一種「身體不斷破壞又不斷建設的結果」,身體的細胞,運動後會「委靡」,休息後又會「強壯」。每天運動、休息,透過規律的循環,細胞會日漸精實。相對的,動一天、休息六天,當天被強化的細胞其實又回到沒運動前的狀態,下回運動又必須從零開始。
要養成運動習慣,每週至少要三次,一次至少三十分鐘。固定時間運動比較容易養成終身的良好習慣。

2. 運動要持之以恆,最好從小開始:國立體育大學體育推廣系副教授黃永寬說,孩子運動習慣的培養有其階段性。年幼時透過遊戲讓孩子感受運動的樂趣,再依孩子興趣選擇一種運動,如游泳、足球、籃球……,規律性的練習技巧,而非由家長先幫孩子選好一種運動類型,一味進行技巧性的練習,反而會打壞孩子對運動的興趣。

3. 過度劇烈運動對身體不利:太過激烈或時間超過一小時的運動,身體反而會製造一些荷爾蒙,抑制免疫系統的活動。周怡宏表示,美國研究報告指出,經常從事激烈運動的運動員,免疫力指標反而下降。動物實驗上,劇烈運動的猴子比較容易感染小兒麻痺。

 

支柱三:睡眠
睡眠與免疫功能異常有直接關係。很多報告都指出,睡眠時,身體會進行很重要的修護工作,睡眠不足會降低免疫功能。而孩子的睡眠習慣需從小建立,相關研究也指出,三歲以內的孩子,若未能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通常這種不良習慣,有一半以上機率會持續下去。

想讓孩子睡眠的質量俱佳,專家建議:

1. 控制白天的睡眠時間:台大睡眠中心醫師商志雍指出,不同階段的孩子,合理的睡眠時間也不相同。四~六歲的孩子整天的睡眠時間需約十一~十二個小時;六~十二歲約九~十一個小時;青少年約九個鐘頭。如果孩子白天睡太多,晚上自然不容易入睡。若孩子的睡眠時間低於標準值,但白天仍清醒有活力,也不感覺疲勞或嗜睡,那麼或許他不需要太多的睡眠。

2. 把握有效促進入睡的黃金三十分鐘:良好的睡眠品質,睡前氣氛的營造是關鍵。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李信謙表示,睡眠其實需要家長用心經營,至少在睡前三十分鐘建立睡眠氛圍。這關乎孩子好不好睡的黃金三十分鐘,不要讓孩子從事聲光刺激活動,也不要進行功課、聯絡簿檢查等需要投注心力的活動。爸媽可藉著和孩子讀床邊故事,建立家庭睡眠儀式,這是專家認為最佳的睡前活動。

3. 睡前吃點心:想幫助孩子入睡,睡前吃點少量的食物墊墊胃,如牛奶、小餅乾是沒問題的。至於喝鮮奶是否比較好睡,商志雍說,國內外對此說法其實仍有爭議。以生理角度看,當食物進入腸胃道時,血液也集中在此,頭腦即呈現昏沉狀態,本來就會令人想睡覺。但睡前最好禁止孩子吃油膩的食物或吃太飽,以免造成消化系統的負擔,反而不好睡。

4. 營造適合睡眠的空間:燈光、溫度、濕度都會影響孩子能否一夜好眠。合宜的睡眠光線是臥室內全暗、臥室外昏暗。透過光線的控制,也能從小培養孩子睡眠的內在規律性,而且會持續影響其至成人。另外,入睡期是身體正在散熱的過程,臥室內的溫度最好比室溫涼爽。

 

支柱四:情緒
過度的壓力會傷害免疫力。《超強抗病力》一書作者孫安迪就提到,長期且過度的壓力之所以可怕,主要在於壓力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的相互反應,而使得免疫力失調。

不想讓壓力破壞孩子的免疫力,《預防》雜誌提供七個抒壓方法,可以捍衛人體的免疫系統:

1. 按摩:按摩使身體放鬆,減少壓力荷爾蒙,例如腎上腺皮質素對免疫系統的傷害。邁阿密大學研究發現,每天接受四十五分鐘的按摩,一個月後免疫細胞數目增加,免疫功能有明顯改善。

2. 關係親密:良好的社交關係有助於對抗壓力,朋友多的人不容易感冒,免疫功能也比內向的人好二○%。

3. 開懷大笑:快樂時會分泌腦內嗎啡,使自律神經及內分泌系統穩定平衡。

4. 每天花五分鐘做白日夢:每天五分鐘,一邊深呼吸,一邊做白日夢,讓愉快的畫面從腦中飄過,可以增加免疫細胞的數目,甚至加強細胞的活動。

5. 相信自己:美國研究發現,樂觀的學生,體內的免疫T細胞比悲觀的學生多。

6. 每天寫日記:寫出心靈的不快可以讓體內對付細菌、病毒的抗體更有力。

7. 聽音樂:音樂可增加對抗感染的抗體,不論哪種音樂,聆聽時都能刺激健康的生理反應。

 

三大免疫器官
兒童的重要免疫器官包括:腸道、扁桃腺、脾臟
腸道:可說是體內面積最大的免疫器官。擁有豐富的淋巴組織,可產生淋巴球、抗體來防禦人體,而全身六○~七○%的淋巴組織分布腸道內。
周怡宏說,人類因為是雜食性動物,腸道內較容易聚積壞菌,壞菌太多,會破壞腸道的免疫系統平衡。台大醫院小兒部醫師江伯倫指出,腸道也會分泌免疫球蛋白(即俗稱的抗體)IgA,IgA的功用是協助對抗外來的壞菌。在一般食物中,初乳所含的IgA含量最高,這也是為什麼醫生都建議媽媽要餵母乳,因為產後幾週的初乳含有豐富的IgA。

市面上也有所謂的初乳奶粉或牛奶。不過,江伯倫認為,這些牛奶是在牛的身上注射人類疫苗,讓其產生對抗寄宿在人類身上的細菌抗體。目前醫界並不清楚在牛隻產生的IgA能在人體發揮的效用,需要更多的研究。
而補充益生菌的目的是在維持腸道內菌叢的平衡,好菌的主體為比菲德氏菌、乳酸桿菌。徐世達建議爸媽,不必花大錢購買益生菌,讓孩子喝優酪亂、養樂多就能補充腸道好菌。


扁桃腺:是幼兒時期重要的免疫器官,會分泌淋巴球,協助身體對抗感染。長庚紀念醫院中醫婦兒科主治醫師顏宏融表示,當細菌或病毒從口腔侵入時,扁桃腺會先攔截下來,令淋巴細胞辨識,因而產生免疫抗體,日後再有同樣的病菌入侵,體內的抗體即能與之博鬥。
他並不建議家長因幼兒扁桃腺肥厚即進行切除,因為扁桃腺可先將病菌攔截下來,展開防疫作戰。否則病菌直接進入肺部,重者造成肺部發炎,恐影響肺功能。


脾臟:是重要的造血器官,也是血球細胞的代謝之處。脾臟功能差即會影響紅、白血球的新陳代謝。觀察孩子的臉色即能簡單判斷孩子的脾臟功能。顏宏融表示,面色較為黃白、手腳容易冰冷的孩子,脾臟功能有可能稍差,可多食偏紅色的水果,如櫻桃、葡萄等,或龍眼來調理。

 

兩大免疫防線
除了三大免疫器官,還應慎防兩大防線受到傷害。
皮膚:功能像免疫大軍的城牆,是預防細菌或病毒進入體內的第一道防線。皮膚若受傷,細菌很容易入侵。皮膚由表皮、真皮、皮下組織三者所構成。其中,表皮最外層的角質層可阻斷各種感染因子,對許多病毒或細菌而言,可說是銅牆鐵壁,是免疫細胞的重要輔助角色。

 

口∕鼻∕眼黏膜:黏膜要保持乾淨、濕潤,病菌才不容易附著。讓孩子多喝水可以有效保持黏膜的濕潤。周怡宏建議,體重十公斤的孩子,每天一千cc的水分;十公斤~二十公斤,每公斤增加五○cc;二十公斤以上,每公斤增加二 ○cc。

至於口腔內的唾液則含有SOD(超氧化物歧化,superoxide dismutase)酵素、過氧化氫、溶菌等,具有分解化學毒素和細菌的功能,孩子吃飯時多咀嚼可分泌唾液,有助免疫力。
免疫力迷思:免疫力不是愈強愈好

 

免疫力vs.過敏
過敏與淋巴球T細胞反應過於活躍有關,T細胞有Th1及Th2兩種,兩種細胞處於平衡狀態,才算是有健全的免疫力。若Th2偏高,會產生過敏。江伯倫說,現代的孩子是Th2細胞反應偏高,Th1細胞的反應又不夠高,要讓能抗菌的Th1免疫細胞活躍,需要靠感染。接觸的感染不夠多,Th1細胞的免疫訓練不足,就會造成Th1及Th2不平衡的免疫失調。
免疫力首重平衡

醫生們都強調,免疫力首重平衡。免疫力不足,孩子抵抗力,小病菌一來就生病,免疫力太過強大,其實容易敵我不分,反過來攻擊自身的細胞。江伯倫說,免疫細胞在毒殺病菌的同時,會釋放激素,引起人體的發燒症狀。激素的產生會吸引更多免疫細胞靠近,想辦法殺掉病菌,所以不嚴重的發燒或咳嗽是免疫系統對抗病菌時的正常反應,但反應不能太過強烈。
太強悍的免疫動員,會造成人體發炎過於劇烈,連正常的細胞也殺掉,導致死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iegfriedherr 的頭像
    Siegfriedherr

    Hello, welcome to Siegfried' blog!

    Siegfriedher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