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著就是這次水中蛟龍特展的展品!
↓這是一件很帥的標本!眼骨板保存完整!
↓人站在它旁邊,顯得有些渺小...
↓看起來像是兩件頭骨疊在一起,但仔細觀察,應該是同一個頭骨被壓扁,左右下顎骨分開成兩側平擺。
↓小滄龍復原模型...
↓這個倒楣的菊石上面有兩排清楚的滄龍牙痕..不是蓋的!是咬的!但菊石有否被吃掉呢?
↓以下資料轉載自滄龍科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滄龍是鱗龍型類群,有鱗目中一個滅絕的大家族。牠與現生的蛇類群為親緣相近的姊妹群,牠們共同組成了蟒蛇型大家族 (pythonomorpha)。滄龍在接續著魚龍式微、消沉之後,於白堊紀晚期侵入了全球的海域,成為優勢的一個系譜,在很短暫時間,快速的多樣性。精準而完整的化石序列,跨越了二千九百萬年的地質時間,成為中生代晚期,汪洋中最為優勢的掠食者!從5米的原始型,到巨型的15~ 18米的「船首瘤滄龍」,就像是現生海洋中的座頭鯨一般,令人不寒而顫!
滄龍科(Mosasauridae),Mosa在拉丁語意為荷蘭的默茲河(Meuse river),sauros在希臘文意為蜥蜴。滄龍類是種如蛇般彎曲的海生爬行動物。第一個滄龍類化石在1780年於默茲河流域的馬斯垂克市發現。有些專家認為這些凶殘的海中掠食者,與蛇關係密切,因為牠們的頜部、頭顱骨結構上極度相似。[1]滄龍類並非恐龍,屬於鱗龍類,鱗龍類是身上覆蓋者重疊鱗片的爬行動物。滄龍類從早白堊紀的半水生有鱗目動物演化而來,例如現代巨蜥的近親崖蜥科(Aigialosauridae)。在白堊紀的最後2000萬年期間(土侖階到馬斯垂克階),滄龍類成為優勢海中掠食者,而魚龍類滅絕,上龍類與蛇頸龍類衰退。
目前已知屬包括:硬椎龍、滄龍、傾齒龍、圓齒龍、浮龍、近瘤龍、Carinodens、達拉斯蜥蜴、Igdamanosaurus、大洋龍、海王龍、板踝龍、塞爾馬龍、扁掌龍、Amphekepubis、哥隆約龍、平齒蜥、莫那龍、多齒龍、Lakumasaurus、亞瓜拉龍、Eonatator、海諾龍、特提斯龍、安哥拉龍、Kourisodon、以及羅塞爾龍。 滄龍類呼吸空氣,而且是強壯的游泳者,在溫暖的陸緣淺海適應良好,在晚白堊紀時期相當普遍。滄龍類是胎萌生動物,而非海龜返回岸邊產卵。 目前已知最小的滄龍類是Carinodens belgicus,身長3到3.5公尺 ,可能生活於岸邊的淺海,用牠的球根狀牙齒捕抓軟體動物與海膽為食。較大的滄龍類較為典型:滄龍身長可達17公尺 。海諾龍是最長的滄龍類,身長17.5公尺 。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蜥形綱 Sauropsida
目:有鱗目 Squamata
亞目:硬舌亞目 Scleroglossa
下目:蛇蜥下目 Anguimorpha
科:滄龍科 Mosasauridae Gervais, 1853
亞科
大洋龍亞科 Halisaurinae
滄龍亞科 Mosasaurinae
扁掌龍亞科 Plioplatecarpinae
海王龍亞科 Tylosaurinae
- 滄龍科 Mosasauridae
- 海王龍亞科 Tylosaurinae
- 扁掌龍亞科 Plioplatecarpinae
- 板踝龍 Platecarpus
- 安哥拉龍 Angolasaurus
- 伸展龍 Ectenosaurus
- 塞爾馬龍 Selmasaurus
- Igdamanosaurus
- 亞瓜拉龍 Yaguarasaurus
- 扁掌龍 Plioplatecarpus
- 板踝龍 Platecarpus
- 滄龍亞科 Mosasaurinae
- 達拉斯蜥蜴 Dallasaurus
- 硬椎龍 Clidastes
- 滄龍 Mosasaurus
- 莫那龍 Moanasaurus
- Amphekepubis
- 浮龍 Plotosaurus
- 圓齒龍 Globidens
- 傾齒龍 Prognathodon
- 近瘤龍 Plesiotylosaurus
- Carinodens
- 達拉斯蜥蜴 Dallasaurus
- 大洋龍亞科 Halisaurinae
- Eonatator
- 大洋龍 Halisaurus
- Eonatator
- 海王龍亞科 Tylosaurinae
分類未定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