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編譯自Invertebrate Fossils, Chap21 Echinoids, Moore(1952)


規則海膽的形態


  讓我們以規則海膽中的Stereocidaris來做骨片構造的例子,它是頭帕海膽科(Cidaridae)的代表,頭帕海膽是規則海膽中最老的一支之一。這個屬的化石代表在歐亞地區是從白堊紀一直到始新世,現今仍興盛於印度-太平洋一帶,圖一表示了一個現生種Stereocidaris tubifera Mortensen(除了另外有指示的外,下文中的斜體數字皆對應到圖一中)Stereocidaris tubifera 大約是橘子般大小,鑲滿了許多長而細的刺與短的刺,外表覆蓋的表皮顏色為乳白色。


(圖一  規則海膽各部位名稱示意圖)



  冠部(corona)  骨骼的主要部份,由許多的碳酸鈣質骨片接合而成接近球形的殼體,這個殼就稱為冠部(coronacrown),它包含了兩個大而相對的開口:口圍(peristome)環繞著(36),位在口面(oral);以及肛圍(periproct),環繞著肛門(5)位於反口面(aboral),冠部的赤道地區有個專有名詞叫周邊(ambitus)


  組成冠部的骨板排列數為10對:5對較大的是間步帶骨板(interambulacral plates, C),組成間步帶區(interambulacral area, 24),交錯著另外5對比較小的步帶骨板(ambulacral plates, B),構成步帶區(ambulacral area, 21)


  間步帶骨板(interambulacral plates)  每塊間步帶骨板都長有淺而圓滑的凹槽,稱為(areole, 14),中間呈錐狀突起(boss, 33),頂端長有一個球形的(mamelon, 34),這些突起與瘤合稱為一級結節(primary tubercle, 26),瘤的中央有個凹洞稱為穿孔(perforate)。暈的四周環著一圈的瘤周結節(scrobicular tubercles, 15)在骨板的表面仍然長有一些比較小且沒有暈的小結節,其中較大的和瘤周結節合稱為二級結節(secondary tubercles),其他微小的就稱為粟粒結節(miliary tubercles, 16)或微粒。


  間步帶刺(interambulacral spines)  不同的結節上長有不同的刺,一級結節上長的是一級刺(primary spinesradioles, 1),可達10公分長,司防衛與步行,瘤周結節上長的是較短而扁平的刺,稱瘤周刺(scrobicular spines, 2),環繞著一級刺的基部,用以保護運動用的肌肉。其他的二級結節則長著無特定功能的刺,大部份都少於5公分長,而粟粒結節長著微細的刺或叉棘(pedicellariae),複雜的顯微構造將在後面討論。


  檢視一根一級刺,我們可以發它的底部是凹陷的,形成一個(acetabulum, 13)與瘤一起形成一個關節,刺在臼上方膨大形成磨環(milled ring, 30),肌肉便連接於此處,磨環之上刺的領環(collar, 29)漸收細成平滑圓柱狀的頸部(neck, 28);最後是延長的桿部(shaft, 27),如此構成一根刺。刺由肌肉帶動,肌肉一頭連在磨環的下方,另一頭連在暈的凹陷邊緣處(scrobicule, 35),年輕的刺覆蓋有一層皮,不過較老的則已脫去。


    步帶骨板(ambulacral plates)  步帶區是水管系主要分布的區域,就像現生的及大部份化石種的海膽一樣,Stereocidaris的輻射水管位在沿步帶區中線的殼下方,然後分支伸向一端為具伸縮性的小囊(ampullae)、另一端為一對穿過步帶孔(ambulacral pores, 8)的管子,這個管子向外連接到管足(tube footpodium),所以每塊步帶骨板都有兩個步帶孔,不過只有一個管足。殼上的一對步帶孔中由(wall, 9)分開,每對步帶孔間又由(ridged, 10)分開,這些孔形成兩排的多孔帶(poriferous zone, 7),靠近步帶板外緣則有間多孔帶(interporiferous zone, 6)分布其間。


    步帶結節與刺(ambulacral tubercles and spins)  每塊步帶骨板在多孔帶與間多孔帶間都長有一個突出的側結節(marginal tubercle, 11)及一些較小的二級結節(secondary tubercles, 12)散佈在間多孔帶,側結節長有扁平的側刺(marginal spines, 3),很像間步帶骨板上的瘤周刺;側刺可以在多孔帶上方關閉形成保護管足的盾。二級結節長著細小的二級刺。


 


(圖二 規則海膽的頂系構造圖(A:, B:))



  眼殖圈(oculogenital ring)  在殼體上部(反口面)的末端,每個步帶區都結束於一塊眼板(ocular plate, 20, 及圖二, 2),而每個間步帶區則結束於一塊生殖板(genital plate, 23),這十塊板子形成眼殖圈(oculogenital ring, 19)環繞著肛圍(periproct),每塊眼板上有一個小的眼孔,每塊生殖板上長有一個生殖孔(genital pore, 圖二, 5),由此放出卵或精子,雌性的生殖孔較雄性的大,這提供了一個區分性別的骨骼特徵(圖二, A,B),生殖板中有一塊稱為篩板(madreporite, 19, 圖二, 1),它具有微小的孔,就像篩子一樣在水循環系統的入口處過濾。



  肛圍(periproct)  眼殖圈所環繞的區域,蓋著一層皮膜,有許多塊不規則的小骨板排列於其中,這個構造稱為肛圍(periproct, 5, 圖二, 3),圍繞著肛門(anus, 22)--位於反口面的一個洞。肛圍通常在化石中是看不到的。


  口圍(peristome)  口面的皮質區稱為口圍(peristome, 36),它是由一些可動的骨板組合而成,像甲冑一樣的外形,由每個步帶及間步帶各延伸出兩排排列而成。在個體發生過程中,冠部的骨板漸漸分離到口圍之上,據此,我們可知由步帶區所分離出的是有孔的。口圍圍繞著口(mouth, 37),如肛圍般,口圍也不常發現於化石中。規則海膽的口圍表現出很大的變化,在頭帕海膽類中是密集覆蓋著步帶與間步帶骨板,但在其他種類中卻沒有,而是在步帶區長著五對大的頰板(buccal plate) ,間步帶區位置骨板不顯著或缺如。許多規則海膽都有特別的(gill)位於口圍的邊緣,有的還會彎入腮形成腮裂(gill slits),腮裂的有無與外形是個重要的分類特徵。


==


不規則海膽的形態構造另文敘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iegfriedherr 的頭像
    Siegfriedherr

    Hello, welcome to Siegfried' blog!

    Siegfriedher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