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擔任美國梅約醫學中心臨床研究員、目前在北醫攻讀保健營養學碩士的雙和醫院骨科病房主任邱彥碩猛搖頭,他憂心葡萄糖胺被過度廣告、過度強調療效,天天有門診病人來問到底哪一種最有效。


■Q1.藥用級的比較有效嗎?


根據不同製劑,葡萄糖胺可分成「硫酸鹽類」、「鹽酸鹽類」和「乙醯葡萄糖胺」。以硫酸鹽類為主成分的葡萄糖胺(例如維骨力),目前被衛生署列為處方用藥;至於其他兩類的葡萄糖胺被視為營養補充品,在一般藥妝店、大賣場可買到。


被列為藥品級的產品比較有效嗎?「不見得,」邱彥碩不贊成用藥品或食品級去分類硫酸鹽或鹽酸鹽類葡萄糖胺,因為有些廠商不願送審列為藥品,就可以「保健食品」之名,在更多地方販售;有些廠商則為了搶攻健保大餅,送審核准為藥品就可宣稱療效。


即使被歸類為藥品級的硫酸鹽類葡萄糖胺,使用上仍有爭議,有些醫生贊同使用,有些醫生認為不需要,有些醫院甚至沒有進貨。至今研究結果仍不一致,有些顯示有效,有些沒有效。


「葡萄糖胺只能稱為營養補充品,約三分之一的初期膝關節炎患者有效,只能說可減少發炎、緩解症狀,而不能說可治療發炎或可預防關節老化,」邱彥碩分析歸納眾研究後給結論。


美國骨科醫學會(AAOS)的臨床建議指引中,並沒有非常建議使用葡萄糖胺,因為療效有限,如果非要使用,適度補充即可。


■Q2.可是隔壁的王大嬸說吃了有效,媽媽也想吃?


如果經濟許可,醫生們也不反對病人買來服用。因為葡萄糖胺是人體可自然合成的物質,可刺激軟骨細胞產生膠原蛋白與蛋白多醣,幫助修復受損的軟骨組織,使軟骨吸收足夠的潤滑液,維持骨關節健康。

 只是隨著老化,體內葡萄糖胺的合成變慢、變少,趕不上分解的速度,影響關節內細胞的新陳代謝,關節因而出現僵硬、發炎甚至疼痛,很多人想透過攝取葡萄糖胺來補體內的不足。

 但醫生提醒,不要過度神化葡萄糖胺的療效,以為愈貴的愈好,應該多觀察使用情況。

 「使用12個星期,感覺有效就可繼續服用,如果感覺沒效,就不用浪費錢了,」美國馬里蘭大學免疫風濕系教授侯博格(Marc Hochberg)建議。所以,下回如果有穿著藥師服的人要你換別瓶試試,小心,別上當了。


■Q3.該選單方或複方產品?


「愈單純的愈好,」邱彥碩說,葡萄糖胺主要是照顧關節軟骨,有些加了鈣、鎂、錳或維他命D宣稱可照顧硬骨,問題是,經過消化道被分解後,身體能吸收的有限。


以添加軟骨素來說,「口服經腸吸收率約僅10%,」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王光永說。


有骨質疏鬆者想一併解決所有問題,「選擇加鈣的也是可以,」但如果沒有骨鬆問題,就未必需要,亞東醫院藥劑部組長梁雅富認為,非必要或預算有限時,建議選擇的產品成分愈單純愈好。


至於宣稱天然的就最好,目前也缺乏系統性研究證實。邱彥碩認為,就像維他命,只要成分比較純、沒有雜質或重金屬,天然或合成的都一樣,「不要太執著『天然』,被廠商賺價差。科學中藥也是經過提煉與合成啊。」


■Q4.如果吃了有效,長期使用葡萄糖胺安全嗎?


「葡萄糖胺不是藥品而是食品,國外的研究顯示長期吃對人體是安全的,」邱彥碩說,偶有些人出現腸胃道不適、水腫或頭痛、失眠等副作用,但症狀不嚴重。


即使對糖尿病患者的安全性也獲得證實。發表在2003年《內科醫學》期刊的一項研究顯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長期使用葡萄糖胺並不會造成血糖升高。


■Q5.多少劑量才夠?


貪多嚼不爛,補充任何營養素都需考量身體可吸收率。根據醫界臨床觀察,葡萄糖胺(不論硫酸鹽類或鹽酸鹽類)一天的建議量是1500毫克,飯前15分鐘使用,吸收較好。有些研究顯示合併使用軟骨素有加乘效果,軟骨素一天的建議量則是1200毫克。


■Q6.液體的比錠劑的好?


「不論液態或錠劑,效果一樣,」醫師或藥師不約而同表示,能否吸收是看分子結構大小,跟產品型態無關,更且,任何型態的食物進入胃內會被消化分解,下場一樣。


如果有吞嚥困難或不敢吞藥者,可選液態的產品,但「因為液態比較不好保存,且為增進服用時的口感,通常會添加防腐劑及矯味劑(蔗糖),」藥師梁雅富提醒。


■Q7.慢性病患者挑選的原則?


鈉、鉀含量過高,對心臟與腎臟會造成負擔,建議高血壓、心臟病或腎臟病患者選低鈉的葡萄糖胺。即使選低鈉,仍要控制鹽分攝取,如果本來就吃很鹹,「就算選低鈉的葡萄糖胺,還是活在高鈉的環境中,」亞東醫院藥師許嘉芬提醒。


平常多自我監測,可以壓自己的腿觀察變化,鈉攝取過多容易腳水腫;高血壓患者最好天天量血壓;糖尿病患者則要注意血糖的變化。

 退化性關節炎者如果同時在做化療,建議避免服用葡萄糖胺,因部份化療藥品與葡萄糖胺會產生交互作用,梁雅富藥師還提醒,葡萄糖胺也可能會影響可邁丁(Warfarin)的抗凝血作用,建議併用前諮詢醫師或藥師。


■Q8.素食者可服用嗎?


蝦蟹殼粉是製造葡萄糖胺的原料,嚴格吃素的人最好避免。可多攝取膠質含量高的食物,像木耳、海帶、秋葵、山藥、納豆;至於豬皮、雞冠、蹄膀,膽固醇太高,不利健康。


經常被問該吃什麼,自承頗受困擾的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骨科醫師許家禎認為,應回到基本面,當膝關節發炎厲害,應該先阻斷發炎,先休息,然後適當運動。有些人因為疼痛不敢動,關節反而容易攣縮,建議可做柔軟伸展操,或低衝擊性的有氧運動,例如健走。更重要的是控制體重,減少膝關節負擔。


看來,單純想靠一瓶葡萄糖胺解決關節問題,可能會讓你失望了。  


Box:護關節  更有效的撇步


骨科醫師們建議,保養膝關節最好的方法是少蹲、少跪、少盤腿,以減少膝關節彎曲的動作,再加上選對運動,可有效減緩膝關節疼痛。美國骨科醫學會指出,適度的有氧運動能強化關節力量與活動度,例如游泳、水中走路、散步、快走、騎腳踏車。


如果懶得外出運動,「在家訓練股四頭肌(大腿四頭肌)也是好選擇,」雙和醫院骨科病房主任邱彥碩熱切呼籲。

 邱彥碩建議,隨時有空都可做,每天努力做滿150
200次,大約兩星期內會有初步成效,13個月內疼痛症狀可獲得改善。

》臥姿訓練

平躺在床上,單腳伸直抬高,腳跟離床高度約30
40公分,腳底板儘量回勾、腳背朝向自己,這可讓大腿肌肉繃緊用力,維持5秒後放下,換另外一隻腳,重複做30次。

》坐姿訓練

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腰部貼著椅背,可減少腰部懸空產生的腰痠背痛;單腳伸直平抬,腳底板儘量回勾,腳背朝向自己,讓大腿肌肉(股四頭肌)繃緊用力,維持五秒後放下,換另一隻腳,重複做30∼50
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iegfriedherr 的頭像
    Siegfriedherr

    Hello, welcome to Siegfried' blog!

    Siegfriedher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