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話說養魚先養水,到底甚麼是養水?為何要先養水,這就要從最簡單的吃開始說起,動物進食了之後就要排泄,排泄的成分與牠的食性息息相關,蛋白質是絕大多數自然界的生物需要獲取的食物之一(肉食性動物以動物性蛋白質為主,而草食性動物以植物性蛋白質為主)而蛋白質經吸收代謝之後的產物,就形成了含氮廢物,依動物的屬性不同,而將含氮廢物以氨、尿素或尿酸的型式排出體外。
氨:氨基酸經脫氮作用而產生,形成時消耗的能量較少,毒性較大,需要最多水來稀釋毒性,水生無脊椎動物,硬骨魚類和兩棲類的蝌蚪主要以此型式排泄含氮廢物。
尿素:由肝臟將一分子的CO2和二分子的NH3經酵素合成一分子尿素,形成時耗能較多,毒性較氨小,極易溶於水,陸生兩棲類成體和哺乳類,主要以此型式排泄含氮廢物。
尿酸:形成時消耗的能量最多,毒性最小,溶解度很低,在飽和狀態會沉澱,形成固體結晶排出體外,可減少體內水分的流失,陸生節肢動物、爬蟲類、鳥類,主要以此型式排泄含氮廢物。
魚類生活在水族缸中是一個密閉的環境,牠要在這個密閉的環境中吃喝拉撒睡,如何處理掉牠的排泄物,給牠一個乾淨的空間就成了一門學問。
魚類的排泄物,是靠水中的細菌將它硝化轉換成其他營養鹽,水中菌的數量隨著食物的多寡而有所消長,在新開缸的水體中通常沒有什麼細菌,(不管好菌或壞菌),尤其是自來水,因為水的本身已經經過消毒,殺死水中大部份的細菌,所以新的水中菌量是稀少的,當我們將生物(魚蝦………….)放進新的水體時,魚類的排泄物會以氨(NH3)的型式存在於水中,水中有了亞硝酸菌的食物,於是亞硝酸菌的數量會快速上升,將氨(NH3)轉換成亞硝酸鹽(N02¯ ),直到氨(NH3)的濃度下降或水中其它條件不利於亞硝酸菌生存時,菌種才會有數量下降或是減緩的趨勢-----(第一階段) ,有了亞硝酸鹽之後,吃亞硝酸鹽的細菌硝酸菌於是開始繁衍 ,將亞硝酸鹽(N02¯ )轉換成硝酸鹽(NO3¯ ),直到亞硝酸鹽(N02¯ )的濃度下降或水中其它條件不利於亞硝酸菌生存時,菌種才會有數量下降或是減緩的趨勢-------(第二階段) ,硝酸鹽則以有機鹽類的型式留在水中,成為水草、浮游性藻類、附著性藻類的食物,而硝酸鹽類的消長就要看養殖者在水中如何去做處理了--------(第三階段) 。以下是水中菌量消長的示意圖
第一階段:如果水中的亞硝酸菌數量不夠多,來不及將水中的氨代謝掉的話,將導致水中生物的氨中毒,水的PH越高,氨對於生物的毒性越強,因此建議慢慢增加水中生物的數量,減緩水中氨增加的數度,使亞硝酸菌的數量到達平衡點,此階段建議換水,大約1/2~1/3直接減少水中氨的濃度,或是加菌種增加亞硝酸菌加快氨代謝的速度,更好的做法是換水加上添加硝酸菌,使水中亞硝酸菌的數量盡快到達平衡點。
第二階段:水中的亞硝酸鹽數量上升,因此硝酸菌數量上升,亞硝酸鹽對魚類的毒性不像氨這麼高,但是累積到一定濃度之後,對魚類還是有傷害,此階段只要讓硝酸菌的數量到達平衡即可,其他則不用太過操心,可嘗試換水,大約1/2~1/3直接減少水中亞硝酸鹽與氨的濃度,或是加菌種增加亞硝酸菌與硝酸菌加快氨與亞硝酸鹽代謝的速度,更好的做法是換水加上添加亞硝酸菌與硝酸菌,使水中亞硝酸菌與硝酸菌的數量,儘快到達平衡點。
第三階段:水中亞硝酸菌與硝酸菌的菌落數量已慢慢形成,使得硝酸鹽濃度慢慢上升,如果水中沒有其他物質吸附硝酸鹽的話,硝酸鹽的濃度會一直上升,低濃度的硝酸鹽對魚類沒有傷害,但是濃度提高到某一程度後,魚隻就很容易生病,此時控制硝酸鹽的做法就很多元化了,可以直接換水減少硝酸鹽的濃度,放置吸附硝酸鹽的濾材或是種植水草吸附硝酸鹽,以魚場來說的話就是利用水中的浮游性藻類(綠水)來吸附。
以上所說的是水中最基本的氮循環,水中的菌種不只以上所介紹的種類,養水就是使水中的細菌與營養鹽達到動態平衡的狀態,營造水中的環境適合好菌,好菌增加壞菌就會被排擠而減少,如此水中生物才會有舒服的生活環境,不易生病。
---------------彩色魚 蟯蟲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尊重智慧財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