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郡:一、秦王二十三年公元前二二四年置陳郡。二、秦置陳郡,治陳縣,即今河南淮陽,轄境相當今河南淮陽、太康、西華、鹿邑、拓域等地區。南朝宋遷治項縣,在今河南項城東北,北齊遷項縣於舊陳城,隋郡廢。三、後魏置陳郡,當在河南原汝寧府境。(◎何。)
陳留:一、漢置陳留郡,治陳留,故城在今河南開封市東南,轄境相當今河南民權以西、開封以東、延津以南、禮縣以北地區。晉為陳留國,治小黃,在今陳留縣東北。南朝宋遷治倉垣城,在今河南開封西北,東魏後於浚儀置陳留郡,亦在今開封西北。隋廢郡,改設汴州。唐復名陳留郡,又改汴州,即今開封縣治。二、晉寄陳留郡,隋廢去,故治在今安徽壽縣南五十里。三、晉改譙郡置陳留郡,隋改亳州,後復為譙郡,即今安徽毫縣治。四、陳以南朝梁廣梁郡改名為陳留郡,隋廢去,故治即今安徽廣德。五、南朝梁置陳留郡並置縣、隨廢郡,改縣名潁陽縣,故城在今安徽太和東北三里。六、後魏置陳留郡,齊、周時廢,故治在今河南商城縣東。(㊣占、伊、圭、阮、典、恪、虔、栩、假、圈、進、屠、援、敦、蜀、虞、、慮、鮭、雙、謝、有莘。◎王、周、茅、袁、時、富、陳、智、路、衛、邊、第八、璞陽。)
淄川:漢般陽縣,南朝宋置貝縣,隋改淄川縣,故城在今山東淄博。(㊣)
  十二劃
博平:一、漢置博平縣,故城在今山東茌平縣,舊博平城。二、隋置博州;治聊城,今山東聊城西北十五里,旋廢,唐復置,改名博平郡,旋又名博州,宋名博州博平郡,即今聊城。(㊣公冶、叔仲。)
博昌:漢置博昌縣,故城在今山東博興南。(㊣)
傅陵:晉置博陵國,後魏改為郡,治博陵,故城在今河北蠡縣南,轄境相當今河北班平、深縣、饒陽、安國等地區。隋廢。二、北周置博陵郡並置博陵、寧人二縣,隋初並廢,故治在今甘肅臨潭縣酋。三、隋置博陵郡,唐廢,今河北定縣治。(㊣邵、崔、鼓、濮陽。◎壽。)
彭城:一、西漢置彭城郡,治彭城,即今徐州市,轄境相當今山東微山、江蘇徐州、銅山及沛縣、邳縣、安徽濉溪等一部份地區;後為彭城國。二、三國魏復為郡、金改武安州,即今江蘇銅山縣治。(㊣仁、玉、金、巢、鋅、劉、錢、還、轅、覽、籛、鱗、宗政。◎到、曹、袁、僖、朮甲、斜卯、唐括、粘葛。)
敦煌(燉煌):西漢置敦煌郡,治敦煌,故城在今甘肅敦煌西,轄境相當今甘肅疏勒河以西及以南等地區。唐一度陷於吐審、即今甘肅敦煌縣治。(㊣汜、洪、容、倉、掌、慕、慕容。◎宋、張。)
朝歌:一、古沫邑,夏帝乙所都,故城在今河南淇縣,後改衛縣。二、漢置朝歌縣,三國魏置朝歌郡,不久廢郡,故城在今河南淇縣東北,隋遷治,改為衛縣。三、南朝宋寄置朝歌縣,齊、周時廢,故治在今安徽鳳陽。(㊣膠。)
渤海:一、西漢高帝時置渤海郡,治浮陽,在今滄縣,及今河北河間以東至滄縣、北至安次縣,南至山東無棣等地;東漢遷治南皮,故城在今河北南皮東北八里,轄境相當今河北河間以東、滄縣以西,南至無棣等地區。二、南朝宋寄置渤海郡,治臨濟城,後魏依舊,北齊廢,故城在今山東高苑西北,接臨淄縣界。三、東魏遷置渤海郡,隋廢去,故城在今河北東光東二十里。四、隋置棣州,改滄州,又改為渤海郡,改治在今山東陽信南七里,唐再置棣州。(㊣刀、甘、同、杏、居、季、欣、封、扁、高、卿、須、訾、裘、蒿、暨、翼、薦、赫連、歐陽。◎石、汝、吳、凌、童、斯、詹、龍。)
雁門:一、秦王十三年公元前二三四年置雁門郡。二、戰國趙置雁門郡,今山西原代州、寧武之北部,及朔平南部、大同東部及北部,都是它的轄境。漢代治善無,在今山西右玉縣南。東漢遷治陰館,在今山西代縣西北。三、一云雁門郡治善元,故城在今山西右玉南,轄境相當今山西河曲、五寨、寧武等縣以北桓山以西、內蒙古黃旗以南地區。四、三國魏移治廣武,在今代縣西二十五里,後魏遷置古上館城,即今代縣治,隋廢為代州,旋再置郡,金廢郡。(㊣口、之、文、仉、田、辛、吟、芝、幸、卑、品、牽、童、農、渠、解、餘、衡、薄、鯨、續、譴、斛律。◎曲、蛇、潛。)
雲賜:後魏置雲陽縣,北周置雲陽郡,隋廢,唐改縣名池陽,旋復舊,元廢,故城在今陝西涇陽北三十里。(◎植。)
渭陽:唐置渭陽縣,故治即今湖南鳳凰西南,接貴州界。或說渭水之北。(㊣且、起。)
番陽(鄱陽):奏置番陽縣,故城即今江西鄱陽縣。(㊣惲、敻、範。)
絳郡:一、漢置絳縣,故城在今山西侯馬東北。二、後魏置東雍州及南太平郡,治柏壁城,在今山西新絳西南二十里,不久改郡名征平,北周改名絳州,遷治玉璧,今山西稷山縣西南二十里。隋初廢郡,,遷絳州治正平,即今新絳,不久廢州改名絳郡,唐廢郡置絳州,亦名絳郡,宋名絳州絳郡,金升為晉安府,元初復名絳州,今為新絳縣。三、後魏以漢聞喜縣地置南絳郡及縣,治車箱城,今山西絳縣東南十里,西魏改為郡及降縣,隋廢郡,唐遷縣於今治。(㊣丕、光、先、臼、舟、孤、洛、恭、甥、舅、號、錫、豎、舊、騅、顧、鐸。)
華陰:唐改華州置太州,改華陰郡,不久再為華州,宋名華州華陰郡,金以後為華州。即今陝西華縣治。(◎郭、能、董、嚴、藺。)
華陽:一、南朝宋僑置華陽郡,治華陽,故城在今四川廣元東百十里,一云陝西勉縣西北,北魏改實土,轄境相當今陝西勉縣、寧強地區。二、後魏置華陽郡,治華陽縣,在今陝西沔陽東。(㊣弘。)
象郡:一、秦置象郡,今廣東原雷州、廉州、高州諸府,廣西原慶遠、太平及梧州府南境以至越南之地。一云象郡治象林,一雲治臨塵。二、陳置象郡,隋廢郡為縣,唐復置,宋廢,故治在今廣西雒容縣南。(㊣鼻。)
鄲城:春秋魯地,昭公居西鄲,宮、魯所爭為東鄲。北周時以蜀山湖南岸西鄲地置清澤縣,隋改清澤縣為鄲城縣,又改萬安縣,不久恢復故名,故城在今山東鄲城東十六里,金遷今治以避黃河決口。(㊣初。)
關封:周為鄭、杞二國地,戰國魏之都城,秦為三川郡地,漢置陳留郡,東魏於郡置梁州,北周改州名汴州,隋廢去,後再置汴州,唐五代梁建東都,升為開封府,後唐復名汴州,五代之晉、漢、周再建都於此,名東京開封府,北宋亦建都,也名東京開封府,金初名汴京,後改南京,元初名南京路,後改汴梁路,明稱開封府,清為河南省治,故城在今河南開封南五十里。(㊣子、考、冷、絢、鉤、韶、緯、滕、謂。◎琮。)
陽平:三國魏置陽平郡,治元城,故城在今河北大名東,轄境相當今河北館陶、大名東部、山東冠縣、莘縣、朝城等地區。石趙遷治館陶,隋廢。二、東晉寄置陽平郡,故治在今安徽寶壁南。三、南朝宋置陽平郡,今山東汶上縣地。四、南齊置陽平郡,今江蘇准安地。五、後魏置陽平郡,當在安徽原鳳陽府境。(◎路。)
陽阿:漢置陽阿縣,後廢,故城在今山西陽(一云晉)城西北四十里。(㊣其。)
陽河:水名山西晉城西北,經陽城入沁水。
陽翟:秦置縣,故城在今河南禹縣。
陰山:山名,在內蒙古中部,東西走向。
馮翊:一、漢有左馮翊,東漢末置馮翊郡,治臨晉,即今陝西大荔縣,轄境相當今陜西韓城、黃龍以南,白水、蒲城以東和渭河以北地區。後魏置華州及華山郡,西魏改州名同州,郡名武鄉,隋廢郡存州,不久改州為馮翊郡,唐復名同州,不久名馮翊郡,宋名同州馮翊郡,金以後為同州。二、南朝宋寄置馮翊郡,初治襄陽,後治鄀,梁廢鄀縣,故城在今湖北宜城東南。三、南朝宋置馮翊郡,今陝西南鄭地。四、後魏置馮翊郡,不久廢,即今陝西高陵縣治,五、後魏置馮翊郡,當在河南境。(㊣主、合、印、如、武、姞、姶、剛、益、魚、接、景、焦、游、登、雷、頡、蝮、憑、黨、主父、梁丘。◎吉、郭、寇、喬、嚴。)
舒城:一、春秋群舒地,隋置舒城縣,唐廢,故治在今河南新蔡北。二、唐以漢龍舒縣改置舒城縣,今屬安徽。(㊣匽、偃。)
萊陽:漢置昌陽縣,五代唐改漢昌陽縣名萊陽,即今山東萊陽。(◎術。)
道東:據傳道東乃引用馬融喟然謂門人曰:鄭生(黃帝第七十一代鄭康成)今去,吾道東矣。見後漢書。鄭姓楊梅鎮高山里有渡台祖鄭大模公之道東堂祖厝。(◎鄭。)
揚州:隋置州,治江都,即今揚州,轄境相當今江蘇揚州,泰州江都、高郵、寶應等地。(◎)
揚郡:北魏置越郡,隋置欒州,唐改為越州,治邯鄲,轄境相當今河北邯鄲、邢台、沙河等地區。(◎)
  十三劃
新山:漢侯國,故城即今山東莒縣,東漢廢。(㊣弭、稱。)
新平:一、東漢置新平郡,治漆縣,故城在今陜西彬縣,轄境相當今陜西彬縣、長武、永壽、甘肅涇川、靈台等縣地區。隋廢,唐置豳州,後改為邠,不久名新平郡,後又為邠州,即今陝西邠縣地。二、南朝宋置新平郡,當在江蘇境。三、後魏置新平郡,當在河南境。(㊣附。)
新安:一、後魏置新安郡,故治在山西代縣西。二、三國吳置新都郡,晉改新都郡為新安郡,治始新,故城在今浙江淳安西,轄境相當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江西婺源等地區。隋改遂安郡。三、南朝梁置新安郡,西魏改名新寧,隋廢,故治在今四川遠縣西南四十里。四、北周置中州,改新安郡,即今河南新安縣治,後廢,隋復置新安郡,唐廢。五、唐初置歙州,治黟,旋改新安郡,治休寧,又遷治歙,即今安徽歙縣治,唐改歙州,旋改新安郡;不久復為歙州。(㊣古、訛。◎聶。)
新城:一、三國魏置新城郡,南齊改南新城,隋復舊,後改房陵郡,故城在今湖北房縣,轄境相當今湖北保康、南漳、房縣、竹溪、竹山等縣地區。二、南朝宋置新城郡,梁、陳時廢,即今四川三台,隋於此再置新城郡,改名梓州。三、後魏置新城郡,今河南潢川縣地。四、東魏置新城縣,在今河南洛陽南。(㊣域。)
新野:漢置新野縣,晉置新野郡,治新野,轄境相當今河南新野、鄭縣等。北周廢郡,改縣名棘陽,隋復名新野,唐廢。宋、金為新野鎮,在今河南新野南,元遷今治。(◎王、庾。)
新蔡:一、晉置新蔡郡,治新蔡,轄境相當今河南新蔡、息縣、淮濱、安徽臨泉等地區。北齊改廣寧郡,隋廢郡,改縣為廣寧,又改汝北,後復名新蔡,元廢,明復置,今河南新蔡地。二、南朝宋寄置新蔡郡,南齊名北新蔡郡,後魏仍為新蔡郡並置新蔡縣,北齊、北周俱廢郡,故城在今河南固始東。(㊣甫、酈、百里。◎王、冷、胡、道、魯、薛。)
新豐:一、漢置新豐縣,故城在陝西臨潼東,東漢末遷治零水側,自晉至北周,縣治常變更。二、南朝宋置新豐縣,一在湖北江陵;一在湖北原襄陽府境;一當在雲南境。三、南齊置新豐縣,西魏改名孔陽,隋廢去,故治在今湖北竹溪縣東南。四、南齊置新豐縣,隋改休吉,不久廢,故治在今廣東新豐東南。五、後魏置新豐縣,齊、周時廢,今後新豐集,在安徽宿縣北七十里。六、隋置新豐縣,唐廢,今河南槁城東南有新豐村。七、唐置新豐縣,當在雲南原曲靖府境。(㊣芳、彌、驪。)
新鄭:奉置新鄭縣,故城在河南新鄭北,晉廢、隋廢郡旋復。(㊣芳、彌、驪。)(㊣鄶◎茸。)
新淦:漢置新淦縣,故城在今江西清將東北。(㊣)
會稽:一、秦王二十五年公元前二二二年置會稽郡。二、秦置會稽郡,治吳,今江蘇吳縣。轄境相當今江蘇東部,浙江西部等地區。東漢遷治山陰,即今浙江紹興,宋升為紹與府。(㊣戊、戍、舌、苦、茲、夏、搖、愚、謳、疇、常壽、綦母、鍾離。◎留、康、莊、賀、資、虞、駱、謝、闞。)
犍為:一、西漢置犍為郡,治棘道,在今四川宜賓西南,接慶符縣界;東漢遷治武陽,在今四川彭山縣東十里,轄境相當今四川簡陽以南、大足、貴州綏陽以西、岷江以東、雲南會澤、貴州金沙以北等地區。南齊還舊治,梁改置戎州,隋復置犍為郡、唐又改為戎州。二、唐改嘉州置犍為郡,不久復為嘉州,即今四川樂山縣治。(◎張。)
睢陽:奏以春秋宋地置睢陽縣,唐于縣置睢陽郡,治宋城,故城在河南商丘南,轄境相當今河南睢縣、拓城、夏邑、安徽碭山、山東單縣、曹縣之簡等地。金復為睢陽。(㊣寺、犴、坎、我、衍、幾、備、澤、蕩、錯、獲、盪。◎灌。)
蜀郡:一、秦惠文後十四年公元前三一一年置蜀郡。二、秦置蜀郡,今四川原成都、龍安、潼川、雅州四府及邛州,與保寧府劍閣以西之地屬之,即古蜀國。治今之成都縣。三、秦置蜀郡治成都,轄境相當今四川松潘以南、北川以西、峨邊以北邛崍山、大渡河以東等地區。四、東漢置蜀郡,三國蜀改為漢嘉郡,故治在今四川雅安西。(㊣千、邛、訇、射、劍、曩、襲、虌。◎皞。)
鉅鹿:一、秦王二十五年公元前二二二年置鉅鹿郡。二、秦置鉅鹿郡,治鉅鹿縣,在今河北平鄉縣治,東漢遷置癭陶,在今寧晉縣西南二十九里,晉時為國,後魏為郡,遷治癭遙,即今寧晉縣治,北齊廢郡。(㊣毋、牟、波、時、莫、躬、舒、給、蒔、廖、魏、颺、巫、馬。◎舒鳩。)
鉅野:漢置鉅野縣,故城在今山東鉅野南。(㊣遂。◎曹)
管城:周初管叔封地,故稱為管城,春秋屬鄭;戰國屬韓,隋置管城縣,故城在今河南鄭州。(㊣祭、察。)
零陵:一、漢置零陵郡,治零陵,故城在今廣西全州西南,轄境相當今湖南卲陽以南廣西桂林以東陽朔以北等地區。東漢遷治泉陵,故城在今湖南零陵北二里。二、隋置永州,改為零陵郡,唐復名永州,又改零陵郡,復改永州,宋名永州零陵郡,即今湖南零陵。(㊣永。)
頓丘:一、晉置頓丘郡及縣,治頓丘,故城在今河南清豐西南,轄境相當今河南清豐、濮陽、內黃、南樂、范縣等地。北齊郡縣俱廢,隋復置頓丘縣,故城在今河北清豐縣西二十五里。二、東晉寄置頓丘郡,後廢,即今安徽滁縣治。三、南朝宋置頓丘郡,當在山東境。(㊣司、空、閭、盧、公西、公羊、司空。◎劉。)
義陽:三國魏置郡,故城在今河南桐柏東。晉初移置新野,轄境當在今河南信陽、羅山,桐柏東部、湖北應山、大悟北部等地。(㊣)
瑕丘:漢置瑕丘縣,故城即今袞州縣境,後改滋揚縣。(㊣)
雍丘:秦置雍丘縣,故城在今河南杞縣。(㊣)
溧陽:秦置溧陽縣,故城在今江蘇溧陽西北。(㊣)
  十四劃
漁陽:一、秦王二十二年公元前二二五年置漁陽郡。二秦置漁陽郡,治漁陽縣,故城在今河北密雲西。三、隋置漁陽郡,今河北薊縣、平谷等地,唐為薊州,後改名漁陽郡,不久復為薊州。(㊣肆、騎。◎高。)
瑯琊(琅):一、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一年置瑯琊郡。二、秦置瑯琊郡,治瑯琊,故城在今山東膠南縣瑯琊台西北。三、秦置瑯琊郡,統有今山東原袞、青、沂、萊四府東南境及膠州地。西漢移治東武,即今山東諸城。東漢為瑯琊國,治開陽,今臨沂北十五里,南朝宋再為郡,遷治即丘,在今山東臨沂東南五十里,後魏依舊,隋治臨沂,即今臨沂縣治,唐以後廢。四、南齊置瑯琊郡,北周改名朐山,即今江蘇東海縣治。(㊣支、申、卷、奔、拔、帥、神、胥、符、率、雲、鄅、蔚、諸、公右、安期、無婁、諸葛。◎王、徐、師、惠、顏、毋樓。)
蒙城:漢置山桑縣,隋改肥水,唐改為蒙城,即今安徽蒙城。(㊣需。)
楚郡:秦滅楚,置楚郡;治壽春,兼有淮南之地,即今安徽壽。(㊣汗、吉、次、名、杌、芋、庚、枝、直、肩、冠、思、昭、倚、圉、歇、椒、鈞、腹、奮、優、舉、酇、蹻、攝、齧、囊、公都、市南、老萊、巫陽、庚桑、魯陽。)
滇池:南朝梁置滇池縣,故治在今雲南晉寧東。(㊣膘。)
漢平:一、東漢置漢平郡,三國吳改為吳平縣,故城在今江西清江縣西。二、三國蜀置漢平縣,南朝宋廢,故治在今四川涪陵東南。三、南齊置漢平郡,隋廢,當在湖北原荊州府境。一云漢平,東漢置縣,三國吳改平,故城在今江西清江西。(㊣伉。)
漢東:一、南朝宋寄置馮翊郡,後魏改為漢東,故治在今湖北鍾祥北。二、隋以隨州改置漢東郡,唐復為隨州,不久名漢東郡,又改隨州,宋名隨州漢東郡,即今湖北隨縣治。(◎黃。)
漢陽:一、東漢遷西漢天水郡,治冀縣,故城在今甘肅甘谷東南,旋改稱漢陽郡,故城在甘肅甘谷南。三國魏復名天水郡。二、蜀漢置漢陽郡,故城在今四川慶符南。三、後魏置漢陽郡,北周廢,故城在今甘肅天水西南。四、隋置漢陽郡;唐廢去,故城在今甘肅成縣北。(㊣仙、堂、絞。◎杜。)
壽昌:北魏置壽昌郡,故治在甘肅敦煌西,北周廢,唐改壽昌縣。(㊣季。)
槐里:一、漢置槐里縣,故城在今陝西興平東南十里,隋廢。二、南朝宋置槐里縣,一當在今河南與南陽府境;一當在今陝西南鄭地。(㊣偓。◎萬。)
榮陽:漢置榮陽縣,故城在今河南榮澤縣西南。(㊣甲、四、列、良、冒、捕、朗、圃、術、補、瑞、槍、駟、潘、樅、繁、燭、藩、灌、東里。◎壺丘。)
滎陽:一、三國魏置滎陽郡,治滎陽,轄境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南,東至朱仙鎮、西至滎陽,南至密縣、洧川等地區。旋廢,晉再置,故治在今河南滎澤西南十七里,後魏遷置,北齊改名成皋,即今河南滎陽縣治。二、隋置管州,後改鄭州,又改為滎陽郡,唐為鄭州,不久為滎陽郡,又改為鄭州,今河南鄭縣治。(㊣千、毛、經、潘、鄭。◎列、罕、郟、補、燭。)
漕邑:春秋魏有漕邑,故城在今河南滑縣南白馬城。(㊣)
嘉城:唐置嘉城縣,故地在今四川松潘。(㊣當。)
趙郡:一、後魏置趙郡,隋為欒州,唐改為趙州,後復名欒州,又改趙州、趙郡。宋升慶源府,金、元均稱趙州。二、唐置趙郡,後改趙州,後名天水郡,元復置趙州,今雲南鳳儀縣。(㊣兆、岐、肥、眭、菅、沖、睢、司徒、宇文。◎乜。)
齊安:南齊置齊安縣,故地在今湖北黃岡西北。(㊣)
齊郡:一、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一年置齊郡。二、漢置齊郡,治臨淄,轄境相當今山東淄博、益都、廣饒、臨朐等地區。東漢為齊國,隋初廢。三、南齊置齊郡,梁撤廢,故治在今江蘇六合東。四、後魏置齊郡,北齊廢,故治在今山西代縣西。五、隋置齊郡,唐復名齊州,又名齊郡,宋名齊州濟南郡,升濟南府,即今山東歷城。(㊣因、杞、朐、盆、省、羿、查、宴、畫、琅、御、殖、勝、鄉、覃、富、棠、犁、訾、辟、意、裔、靖、甯、瑕、嘗、瘠、據、黔、隸、濕、薛、鴿、蟜、譚、矍、觸、霸、懿、公行、公翰、太史、夙沙、安期、夾谷、南郭、胡母、盆成、高堂、浩生、梁丘、雍門、蒲姑。◎柯、計、瞞、韻、盧蒲。)
閣伯:待查。(㊣閣。)
尋陽(潯陽):一、西晉置尋陽郡,,治尋陽,轄境相當今江西九江以西、湖北廣濟以東地區。東晉移治柴桑,故城在今江西九江西南。二、隋改為九江郡,唐改江州置潯陽郡,治潯陽,故城在今江西都昌、德安二縣以北地區。元廢。(㊣寒。◎周、陶。)
鄱陽:三國吳置鄱陽郡,治鄱陽,即今江西波陽,轄境相當今江西鄱陽湖東岸、進賢以東及信江、樂安江流域等地區。。晉初遷治廣晉,故城在今江西鄱陽北,南齊復移郡還鄱陽,元初廢郡,明初名鄱陽府,旋又改名饒州府。(㊣杭、惲、操、範。◎烏。)
儀真:宋置儀真郡,明改名儀真縣,清改名儀徵縣,即今江蘇儀徵縣治。(㊣見。)
廣平:漢置廣平郡,後改名平干國,又改為廣平國,東漢廢,三國魏復置廣平郡,治廣平,在今河北雞澤縣東二十里,轄境相當今河北任縣、南和、雞澤、曲周、永年等地。後魏遷置曲梁,即今河北永年,北周於郡治洺州,隋廢郡存州,又改州為武安郡,唐復名洺州,又改名廣平郡,旋復名洺州,宋名洺州廣平郡。(㊣沮、荊、賀、逯、屠、耦、籍。◎宋、焦、程、游、石盞、石鹽、抹撚、蒲鮮、孛木魯、阿勒根、和速嘉。)
廣宗:東漢置縣,後魏置廣宗郡,治廣宗縣,北齊廢郡,隋改縣名宗城,故城在今河北威縣東二十里。(◎潘。)
廣陵:一、漢置廣陵國,東漢改郡,治廣陵,即今楊州市,轄境相當今江蘇省長江以北,射陽湖西南,儀征以東地區。晉初遷治淮陰,東晉復移今江都縣治,隋置揚州,又改名江都郡,唐復置揚州,又改名廣陵郡,復名揚州,宋名揚州廣陵郡。三、後魏置廣陵郡,北周遷新息縣於此,廢郡,改置息州。(㊣灸、貢、野、皋、閎、載、槐、毅、蕭。◎於、荊、高、陳、戴。)
廣漢:漢置廣漢郡,治梓潼,今四川梓潼縣治,東漢遷治雒縣,即今四川廣漢北,轄境相當今甘肅文縣,陜西寧強以南,四川劍閣以西,潼南以北、什邡以東地區。晉遷廣漢郡,治廣漢,在今四川遂寧東北,後還東漢舊治,北周廢。(㊣折、哀。◎王、鐔。)
廣德:東漢置縣,三國以漢鄣縣地置廣德縣,隋廢去,故治在今安徽廣德縣治東三十里。(㊣渦、濯。)
蒼梧:漢置蒼梧郡,治廣信,即今廣西梧州市,轄境相當今廣西龐嶺、大瑤山以東,廣東肇慶、羅定以西、湖南江水、江華以南、廣西滕縣、廣東信宜以北地區。
  十五劃
撫州:一、三國吳置臨川郡,治臨安,即今江西臨川西,南齊遷治南城;即今南城縣治,陳復遷還舊治,隋置州,治臨川,在今江西撫州西唐,宋為撫州臨川郡。二、金置撫州,元為興和縣,明廢,故城在今察哈爾張北縣境。(◎鄔。)
樂安:一、南朝宋置樂安郡,隋廢去,即今山東廣饒地。二、後魏置樂安郡,置樂安縣為郡治,故城在今安徽霍山縣東。三、唐改隋棣州置樂安郡,後復為棣州,故治在今山東惠民南七十里。四、春秋時,蔣國址在河南期思,漢為軑縣,劉宋時改稱樂安縣,飢在今河南光山縣縣西。一云預安為三國魏置郡,治高苑,故城在今山東博興西南,南朝宋移治千乘,故城在今山東廣饒北轄境相今山東博興、高青、桓台、壽光等地區。(㊣兀、任、孫、榮、蔣。◎仲、錫。)
樂陵:一、東漢末置樂陵郡,治樂陵,故城在今山東樂陵西南三十里。二、南朝宋僑置樂陵郡及樂陵縣,北齊廢郡,隋廢縣,即今山東博興縣治。(◎耆。)
潁川:一、秦王十七年公元前二三0年置潁川郡。二、秦置潁川,今河南原許州、陳州、汝寧、汝州諸府州及禹縣至陽武各縣等地,漢治陽翟,即今河南禹縣治。三、晉移置潁川郡,治許昌,在今河南許昌東北;一云晉置潁川郡,治陽翟,及今河南禹縣,轄境相當今河南登封以東、尉氏以西、密縣以南、葉縣以北等地區。東魏遷治潁陰,即今許昌縣治。四、南朝宋置潁川郡,治召陵,在今河南郾城東三十五里,北齊改名臨潁,陳廢。五、南朝宋寄潁川郡、南齊廢,故治在今安徽巢縣東南。六、後魏置潁川郡,當在安徽縣境。(㊣千、汝、烏、陳、庾、棗、堅、葛、鄔、幹、賴、播、鍾、韓。◎晁、俱、處、聊、寒、馮、趙、橫、應、繁。)
潁陽:一、奏置潁陽縣,故城在今河南許昌西南,晉廢。二、隋初改南朝梁陳留縣為潁陽縣,唐廢去,故城在今安徽太和東北三里。三、後魏置潁陽縣,北周廢,唐置武林縣,後改名潁陽、故城在今河南登封西南七十里。(㊣拓拔。)
膠東:一、漢置膠東國,治即墨,在今山東平度東南,轄境相當今山東平度、萊陽、萊西等地。新莽遷治郁秩,改郁秩為膠東縣,後魏廢,即今山東平度縣治。二、南齊置膠東縣,當在江蘇東海境。三、後魏置膠東縣,北齊廢、隋復置改名淮水,又改名下密,唐廢去,在今山東濰縣東五十里。(㊣庸、鄘。◎賈。)
虢郡:隋置虢州,後改虢郡,治盧氏,即今河南盧氏。唐時復置,遷治弘農,改名弘農郡,不久復為虢州,在今河南靈寶南四十里,轄境相當今河南西部、靈寶、欒州以西、伏牛山以北等地區。宋名虢州虢郡。(◎晉。)
魯郡(魯國):一西漢改薛郡置魯國,治魯縣,今山東曲阜,轄境相當今山東曲阜、滕縣、泗水等地區。二、晉置魯郡,即今山東曲阜地。三、隋改兗州為魯郡,唐復為兗州,故治在山東滋陽西二十五里。(㊣夙、尾、牢、伯、叔、邽、苫、宰、曾、鉗、遺、顏、濮、子服、公伯、公慎、少正、左丘、步權、叔梁、宰父、微生、端木。◎孔、車、季、邴、庫、郁、唐、彪、禽、鄹、夏候。)
黎城:一、漢潞縣地,北魏置刈縣。二、隋改剎縣為黎城,故城在今山西黎城西北。(㊣壺。)
黎陽:漢置黎陽縣,北魏於黎陽縣置黎陽郡,北周復置黎州,隋州郡俱廢,故城在今河南浚縣東。(㊣郁、桑、都、壺。◎乙、蘧。)
  十六劃
歷陽:晉置歷陽郡,唐改和州,後復名歷陽郡,後又名和州。宋名和州歷陽郡,即今安徽和縣、含山地。(㊣受、到、謇。)
燕山:宋改遼燕京燕山府,即今北平。(◎桂。)
燕郡:北魏置燕郡,故治在今北京大興西南,轄境相當今北京、大興、昌平、河北廊坊等地區。隋廢,旋復為涿郡。(㊣冬、市、攸。◎平。)
興元:唐改梁州為興元府,治南鄭,即今漢中,轄境相當今陜西城固以西漢江流域。復多次改置,宋仍名興元府。(㊣褒。)
衛國:一、後魏置衛國縣,故城在今山東西部舊觀城縣西,即今莘縣觀城鎮。隋改名觀城。二、南朝宋置衛國縣,故城在今河南鹿邑東十里,元併入鹿邑,遷鹿邑縣於此。(◎閭。)
豫章:漢置豫章郡,曾改名洪州,治南昌,轄境相當今江西省。隋廢,旋復為郡,唐又為洪州,五代南唐改南昌府,即今江西南昌。(㊣孛、狂、盱、函、勃、涂、悖、湛、揭、塗、璩、羅。◎洪、章、雷。)
遼西:一、秦王二十二年公元前二二五年置遼西郡。二、秦置遼西郡,轄今河北原永平、承德、朝陽至遼寧原錦州、新民諸府地,漢仍舊,治且慮,故城在今河北盧龍東,東漢遷治陽樂,在今河北撫寧西。三、後魏置遼西郡,治肥如,今河北盧龍北三十里,隋廢去。四、隋置遼西郡,唐撤廢,在今熱河土默特右翼西。一云遼西,戰國燕置郡,秦、漢治陽樂,故城在今遼寧義縣西。(㊣怡、似、項、猷、耶律。)
遼東:一、秦王二十二年公元前二二五年置遼東郡。二、奏置遼東郡,今遼寧東南境,在遼河之東,故名,治襄平,在今遼寧遼陽北七十里,轄境相當今遼寧大凌河以東。三、後魏置遼東郡,故治在今河北徐水縣西二十五里。(㊣佟、依、偏、敕、綸、藤。◎高。)
遼海:明置遼海衛,故城在今遼寧開原。一云遼海在北魏時專指遼河上游地區。
館陶:漢置館陶縣,今山東館陶西四十里,一云今河北館陶。(㊣勤。)
歙郡:漢置歙州,治黟縣,今安徽黟縣東,旋改新安郡,遷治休寧,故城在今安徽休寧東萬安,後移治歙縣,即今安徽歙縣,轄境相當今新安江流域、祈門、江西婺源等地區。宋改為徽州。(㊣諫。)
鄴郡:唐置相州,後改名鄴郡,復改名相州,宋名相州鄴郡,金升為彰德府,故治即今河南安陽。(㊣岳。◎柯、翁。)
錢塘:秦置錢唐縣,東漢省入餘杭,三國吳復置,南朝陳置錢唐郡,隋復縣,唐改稱錢塘,即今浙江杭州。明、清皆為杭州府治。民國改錢塘與仁和為杭縣。(㊣仰。◎暨。)
餘杭:南朝陳置錢唐郡,隋置杭州,改名餘杭郡,後又復為杭州,故治在今浙江餘杭西。(㊣杭、隗。)
龍城:唐置郡,治馬平,故城在今廣西馬平北。
龍陽:一、三國吳置龍陽縣,宋改名為辰陽縣,後復舊,故城在今湖南漢壽。二、後魏置龍陽縣,當在河南臨汝境。(㊣啟。)
蔡州:隋改溱州置蔡州郡,治上蔡,即今河南汝南,轄境相當今河南淮河以北、洪河上游以南、桐柏山以東等地區。(㊣)
  十七劃
濟北:一、漢有濟北國,治盧,故城在今山東長清南,南朝宋改為濟北郡,遷治蛇丘,在今山東肥城南,後魏改東濟北郡;治肥城,即今縣治。二、南朝宋置濟北郡,治蛇丘,當在江蘇境。三、後魏置濟州濟北郡,寄置盧縣為郡治,在今山東荏平西南。(㊣星、鑄。◎汜、氾。)
濟南:漢置濟南郡,治東平陵縣,今山東歷城東七十五里,一云治東平陵,故城在今山東章丘西,後為濟南國,後仍為郡,東漢復為濟南國,晉名濟南郡,治歷城,即今山東濟南,轄境相當今山東濟南、章丘、濟陽、鄒平等地區。。(㊣伏、寧、湣、蹶、隰。◎終、京相。)
濟陰:一、漢定陶國,漢置濟陰郡,治定陶,轄境相當今山東荷澤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等地區。二、漢初置梁國,後改稱濟陰國,後為濟陰郡,東漢復為濟陰國,晉名濟陽郡,北齊廢去,治定陶,在今山東定陶縣西北四里。濟陰、濟陽實為一地。三、東晉寄置濟陰郡,治雕寧,即今江蘇睢寧縣治。四、南朝宋置濟陰郡,後魏改名濟陽,後復舊,隋廢,故城在今安徽盱眙西。五、隋置濟陰郡及縣,唐改曹州,故治在今山東曹縣西北。(㊣休、告。◎董、柏。)
濟陽:一、晉分陳留置濟陽郡。漢初置梁國,後改稱濟陰國、郡,東漢復為濟陰國,晉名濟陽郡,北齊廢去,治定陶,在今山東定陶縣西北四里。濟陰、濟陽實為一地;一云晉分陳留郡置濟陽郡,治濟陽,轄境約當今河南蘭考東山東東明南等地區。二、南朝宋置濟陰郡,後魏改名濟陽,後復舊,隋廢,故城在今安徽盱眙西。三、南朝宋置,當在江蘇境。(㊣丁、六、左、江、風、查、柯、陶、蔡、顓、騫、東門、長孫、高陽。◎易、虞、京相。)
濮陽:一、北魏置濮陽郡,隋廢,唐復置,金廢,在今山東濮陽東二十里。二、西晉置濮陽郡,治濮陽,轄境相當今河南滑縣、濮陽、范縣、山東鄆城、鄄城等地區。(㊣吾、亮、爰、梧、鼯。◎吳、汲、徐、商、濮。)
營州:北魏置營州,治和龍,即今遼寧朝陽。(㊣)
營邱(營丘):一、周齊地,故城在今山東昌樂東南。二、後魏置營邱郡,北齊廢,故城在今河北易縣南。三、即營陵。(㊣浪、敝。)
營陵:古營丘地,亦稱緣陵,漢置營陵縣,故城在今山東昌樂東南五十里,北齊廢,隋復置改名營丘,唐廢。(㊣功。)
鄹邑:春秋時魯國有郰邑,即今山東曲阜東南之鄹城,郰俗作鄹。(◎鄒。)
襄平:一、戰國燕地,漢置襄平縣,故城在今遼寧遼陽北七十里,為遼東郡治。二、漢侯國襄平縣,當在今江蘇境。(㊣紀。)
襄城:一、晉於襄陽縣置襄平郡,隋廢,在河南許昌西南,即今襄城。二、晉置襄城郡,治襄城,轄境相當今河南襄城、郟縣、舞陽等縣地區。三、後魏置襄城郡,西魏改襄邑郡,後廢去,治赭陽城,在今河南方城縣。三、後魏置襄平縣,北齊改名文城郡,隋廢,故治在今河南西平西四十五里。四、後魏並置襄城郡及縣,隋廢,即今河北沘源。五、隋置襄城郡,唐改各伊州,復改名汝州,即今河南臨汝縣治。(㊣秣、竭。◎末、路、穀。)
襄陽:東漢末置襄陽郡,治襄陽,即今襄樊市,轄境相當今湖北襄陽、南漳、宜城、當陽、遠安等地區。東晉寄置雍州,西魏改名襄州,隋初廢郡,後復置,唐名襄州,復改名襄陽郡,後稱襄州,宋名襄州襄陽郡,升為襄陽府,故治在今湖北襄陽。(㊣末、習、問、桀、蒯、濟。◎乙、忤、息、續。)
薛郡(薛國):一、秦王二十三年公元前二二四年置薛郡。二、周有薛國,秦置薛郡,領今山東西南部、及江蘇東北都之地、治曲阜,漢廢,故城在今滕縣東南四十四里。三、秦置薛郡,治魯縣,即今山東曲阜,轄境相當今山東大汶河下游、小汶河以南、大運河以東、蒙山以西等地區。(㊣海。)
魏郡:一、春秋時晉獻公封畢萬於魏,稱魏國,漢置魏郡,治鄴,故城在今河南臨漳西南四十里,轄境相當今河北埔安以南、涉縣以東、山東冠縣以西、河南滑縣以南等地區。後時有改置,北周復名魏郡,遷治安陽,即今河南安陽,唐時廢郡。二、晉寄置魏郡,後廢,在今江蘇江寧界。三、南朝宋寄置魏郡,後魏改名東魏郡,隋廢,故治在今山東歷城東北三十里。(㊣申、召、西、仵、更、信、染、桓、紛、望、涼、萇、頓、業、暴、鄴、觀、公乘、新垣。◎郎、審、欒、屈侯。)
臨川:一、三國吳置臨川郡,治臨安,即今江西臨川西,南齊遷治南城;即今南城縣治,陳復遷還舊治,隋、唐均置撫州於此,宋亦為撫州臨川郡。二、一云臨川郡治南城,轄境相當今江西撫州市以南的盱江及宜黃水流域西至樂安縣境等地區。(㊣周、修、潛、饒。)
臨安:一、東漢置臨水縣,晉改名臨安縣,宋、齊一度沿用舊稱,後廢去,唐復稱臨安縣,即今浙江臨安。二、宋置州,治錢塘,即今杭州,轄境相當今浙江桐溪、富春江以北、天目山以南、杭州濟北岸等地區。(㊣力、回、冷、隈、榬。)
臨汾:隋改平陽郡置臨汾郡,治臨汾,轄境相當今山西臨汾、汾西間的汾河流域及浮山、安澤等地區。後復名平陽,今山西臨汾縣治。(◎賈。)
臨湘:一、東漢置臨湘縣,故城在今湖南長沙,後置長沙郡。二、宋置臨湘縣,地近今湖北監利地。(㊣納。)
臨海:三國吳分會稽郡東部為臨海郡,治臨海,後遷治章安,故城在今浙江臨海東一百十五里,轄境相當今浙江象山港以南、天台、縉雲、麗水、龍泉以東等地區。隋廢,唐置台州,改名臨海郡,治臨海,後復名台州,宋名台州臨海郡,即今浙江臨海。(㊣戈、屈、斜。◎靖。)
臨淄(臨菑):一、古營丘地,漢置臨淄縣,即今山東臨淄東北。二、南齊置臨淄縣,故治在今江蘇六合東南。(㊣姓、超、郵。)
臨濟:一、東漢置臨濟縣,隨併入高苑,故城在今山東高苑西北;一云臨濟漢置狄縣,故城在今山東博興縣西。二、隋置臨濟縣,宋廢,故城在今山東章丘西北二十里。(㊣翰。)
  十九劃
懷遠:一、北周置懷遠郡及縣,治在今寧夏銀川,隋廢郡,宋廢縣,。二、南朝宋置懷遠郡,當在四川境。(㊣年。)
懷道:南齊置懷道縣,故治在今四川成都境。(㊣)
藍田:一、秦置藍田縣、故城即今陝西籃田西三十里,北周遷今治。二、南朝宋置藍田縣,一當在湖北原襄陽府境;一在今陝西南鄭地。(◎蘇。)
譙郡:一、東漢置譙郡,治譙縣,即今安徽毫縣,轄境相當今安徽、河南兩省之靈璧、蒙城、太和、鹿邑、永城間地。晉寄置陳留郡,後魏兼置南兗州,梁改譙州,周改亳州,隋復名譙郡,宋升為集慶軍,即今安徽亳縣地。二、東晉末置譙郡,梁改新安郡,故治在今安徽蒙城西北三里。三、後魏置譙郡,故治在今河南商丘東北。(㊣一、系、京、敖、奚、桓、逢、曹、婁、嵇、噲、戴、夏侯。◎黃、薄、龐、譙。)
廬江:一、漢置廬江郡,治舒,故城在今安徽廬江縣西南,轄境相當今安徽巢縣、舒城以南、長江以北、湖北英山、廣濟、黃海及河南商城等地區。二、三國魏置廬江郡,在今安徽六安北。三、晉置廬江郡,在今安徽霍丘西五十五里。四、南朝宋置廬江郡,治今安徽霍山東北三十里。五、南齊置廬江郡,隋廢,改名廬江縣,即今縣治。(㊣況、何、荒、匱。◎門、周、鄺。)
廬陵:孫吳置廬陵郡,治石陽,故城在今江西吉水東北,晉遷郡治於高昌故城在今江西泰和西北,轄境相當今江西永新、峽江、樂安、石城以地區。隋改石陽為廬陵,在今吉水縣東北。(◎曾。)
櫟陽:秦置櫟陽縣,故城在今陜西臨潼縣東。(◎黃。)
贊皇:隋分北齊高邑縣地置贊皇縣,即今河北贊皇,宋併入高邑,後復置。(㊣充。)
關西:泛指函谷關以西之地,即今陝西、甘肅二省之統稱。(㊣始、春、為、釐。)
隴西:一、秦昭襄二十年公元前二七九年置隴西郡。二、秦置隴西郡,今甘肅原蘭州、鞏昌、秦州諸府、州地,治狄道,在今甘肅臨洮東北;晉遷置襄武,在今甘肅隴西西南。三、南朝宋置隴西郡,今陝西南鄭地。一云秦置隴西郡,治狄道,故城在今甘肅臨洮南,轄境相當今甘肅東鄉以東、武山以西、禮縣以北等地區。三國魏移治襄武,故城在今甘肅隴西南。(㊣牛、李、羌、迮、禹、虺、室、時、芻、累、彭、開、閔、陽、第、菌、董、粲、準、邊、幽、關、權、浩星、荔菲、第五、義渠。◎艾、開、黃摑、獨吉、顏盞、女奚烈、烏石論。)
  二十劃
蘭陵:西晉分東海郡置蘭陵郡,治蘭陵,故城在今山東嶧縣東五十里,一云治永縣在今山東棗庄市嶧城鎮,轄境相當今山東棗庄、滕縣等地。南朝宋移治昌盧,在今山東滕縣東南六十里,後魏遷治永縣,在今嶧縣西北,隋廢。(㊣足、、繆、謬、蕭、万俟。)
鹽官:一、漢置鹽官縣,在今陝西境;二、三國吳置鹽官縣,故城在今浙江海寧西之鹽官鎮。(㊣翁、呼延。)
嚴陵:山名,一名富春山,在浙江桐蘆西。
  二十五劃
觀津:本古觀國,故城在今山東觀城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iegfriedherr 的頭像
    Siegfriedherr

    Hello, welcome to Siegfried' blog!

    Siegfriedher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